曾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的知名学者邓聿文指出,世行报告称中国今年GDP可能超美的消息引发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但与此同时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布的有关中国贫富差距的报告却没有像前者一样受到广泛重视。后者指出,中国2010年的基尼系数为0.55,贫富差距已超美,位居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列。中国GDP超美固然可喜,但如果没有看到或无视中国严重的贫富差距,则像盲人摸象一样顶多摸到了中国这头大象的一半。只有把两者合起来,才能得出一个大致完整的中国印象。
“新华视点”微博就此发表评论指出“佳绩是中国近来迅猛发展最好见证,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不管什么算法,最终衡量中国发展水平的是人们的实际感受。”
6.中国必须面对“成长的烦恼”
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如何看待这一结论不仅事关对中国经济地位的判断,而且也关系到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判断。《环球时报》评论认为,对中国有可能成为“总量第一”的预测在中国国内也是双刃剑。它能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社会的信心,但也会加大民众福利要求的压力。
有分析指出,在全球化经贸格局下,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余年的中国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今天的中国正在用出色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与魄力,世界大家庭开始接纳中国并赋予她越来越多的期望。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日益增长,中国已经引来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国际舆论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讨论也会与日俱增。在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中国似乎是在突然之间被推上了世界经济舞台的最前沿;而众多新颖而繁杂的国际游戏规则也纷至沓来,中国需要逐步熟悉和面对来自各方的毁誉并存的嘈杂的国际舆论场。这也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成长的烦恼”。
而在这个西方舆论依然呈现主导态势的国际舆论场里传来的也不可能是总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批评与质疑。这些批评和质疑有的是出于恶意的诋毁与攻击,有的是善意的提醒和担心,以及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争议。而如何具体分析和应对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观点与质疑考验中国自身的信心与能力。在如何在国际舆论应对过程中消解各方的猜疑与分歧考验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智慧。当中国能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批评和指责时,中国才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国。而在这一点上,中国与西方社会展开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也就必不可少。
7.中国需要理智面对国际舆论
5月6日的人民网财经频道评论《世行称中国经济年内超美 如何面对“捧杀”?》指出,对中国经济前景,一些西方舆论上向来有“棒杀”和“捧杀”两派。“棒杀”派经常鼓吹“中国崩溃论”;而“捧杀”派则经常鼓吹“中国责任论”,这种论调听起来悦耳,但危害一样巨大。“中国的经济今年底超越美国”的论调似乎给中国的怀疑者当头一棒,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捧杀”之嫌也会影响人们对真实国力的判断,同时给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者找到哄抬人民币汇率等的借口。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清楚地认识到美中经济差距之大,立足本国,放眼全球,内外兼修,不断地在综合国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上下足功夫,让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对此问题,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也曾撰文分析指出,伴随着中国自身国力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结构性位置的不断提升,中国责任论很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舆论环境。而中国在经营自身的责任大国形象过程中需要慎言慎行,不应主动承担过多的责任,更不要去抢美国人的责任。
5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无论是以哪种方法来估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仅靠总量指标排序都无法改变现阶段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特征。中国民众对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没有出现西方所预想的反应,显示民众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发展理念也在倡导淡化国内生产总值导向,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会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简单排序而改变既定的发展方向,当然国际社会也不应该因此对中国发展水平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