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果要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回族聚集区——天津市北辰区天穆村里打听人,穆祥友这个名字无人不知:他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天 津团审议时亲切称呼的“老穆”,也是村子中男女老幼口里的“朵斯提”。进一步接触穆祥友,其连续当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十多年村支书的经历相当鲜见。人 大代表每五年换届选举,每一次都需要面对选民的全方位“洗礼”;村支书每三年一次选举,每一次都要被村民心中的那杆秤“称一称”。如果说,当一次全国人大 代表、村支书容易,那么在“一洗一称”的反复循环中能够“屹立不倒”,就不禁让人感到好奇,是什么让当地的百姓如此拥护他、信任他?
初见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北辰区天穆村党委书记穆祥友是在他的办公室,外表看去这是一位典型的穆斯林汉子,身材高大,四方大脸,浓眉大眼,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走起路来步伐矫健。本以为过了花甲之年的他会老气横秋,但让人感到的却是质朴和亲切。
“你 还是不要采访我了!”记者尚未开口,就好像遭到了拒绝。“我说的再好也没用,你只有去村民家里看一看,和他们聊一聊,他们说满意,那我的工作才是真的做好 了。”原来穆祥友不是拒绝采访,而是不愿自我夸奖,甚至他连当人大代表提了多少建议、议案也没有个确切数字,只留下一句很少有人敢说的话,“我的建议都落 实在天津市、北辰区、天穆村的一砖一瓦上了,你看了,自然就明白我这个代表当得合格不合格。”
城中村改造,圆了村民“楼房梦”
天穆村有2.4 万名村民,回族村民占80% 以上,是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回族聚集区。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有着600 多年历史的村庄从原来的远郊变为了市里,村中的平房无论怎么修补都赶不上村民“住舒服”的需求,比如村内的建房土地用尽,导致街道被挤占、胡同狭窄崎岖,上下水道、煤气管网被占压,电力设施年久失修、消防通道堵塞等,村民盼望着改变这种窘困的生存现状。
从2007 年开始,天津市启动了“城中村”改造。面对天穆村破旧的村容,穆祥友认为:“机会来了,如果不抓住了,机会就像一阵风就刮走了。这是一个舞台,我当书记,就把书记当好。总像死水一样沉淀,就会被老百姓,被历史所淘汰。”
在方案制订之后,天穆村启动了涉及6700 余户的旧村改造工程,实行即拆即选、连户寄宿、自行调剂的阳光政策。首期建筑面积23 万平米还迁房天穆东苑现已交付使用,2400 多户村民喜迁新居。二期50 万平米天穆西苑住宅区已经破土动工,建成后全体村民全部搬进高标准、现代化的新楼房。
“暴雨落村西,臭水及膝。石狮门外大杨榆,井里污浊全外溢,漂向何隅?屋顶巨雹击,锅碗盆盂。南房接水北屋滴。天亮浇油防漏急,何日停息?”在天穆东苑小区,记者和72 岁的马俊发大爷聊起平房拆迁时,马大爷拿出自己的诗词旧作,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窘状。“我家原来的平房有100 多年了,我几乎是住了一辈子的平房,要说苦,都在我的诗里,特别是冬夏两季,冬季生炉子取暖搞得屋里烟熏火燎,夏季多雨是
屋外大雨屋内小雨,这些日子真难捱。2009 年,村里开始拆迁平房,我家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批搬进了楼房。这5 年住下来,我多年的老寒腿居然一点点好转了,这要归功于连城里人还没用上的地采暖。”
“我家原来的平房是76 平米,现在住的楼房72 平 米,富余的几平米添了几万块钱,给儿子在我的楼上又买了一套房。”马大爷的老伴抢着说,我们岁数都不小了,能和儿子楼上楼下的住,有点事特别方便。家里的 亲戚,以前都不乐意到我家的平房串门,记得有一次,侄子穿着好几百块钱的新鞋来我家正好赶上大雨,还没进胡同就灌篓了,一双新鞋就这样毁了。现在我们亲戚 之间走动也多了,有的市里亲戚特别羡慕我家有电梯,十楼就和一楼一样方便。
“告 别天穆旧居,喜迎东苑新房。屋暖宽敞明亮,水冲电足火旺。楼高院洁路畅,草绿桃红花香。城中村政策好,挖井人咱不忘。”马大爷和记者聊着聊着,又高兴地找 出乔迁新居时写的诗,“以前在平房住,我没地方练字写诗,现在专门有了一间书房,没想到我这么大岁数,还能圆了自己的文学梦。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 里有一群像穆祥友这样的好干部!”
听 到记者在马大爷家采访,马大爷家的隔壁穆祥仁主动把记者让进自己家。“我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楼房,拿到村委会给的退休金。共产党给我们造了这么大的福,我 们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当记者提出拆迁中他们这样早早搬进新房的人是不是吃亏时,老两口想都没想就说,“跟现在的政策比,我们是有点儿吃亏,但我们早住进 来就早享受了。以往冬天做礼拜,尽管屋里有煤球炉,但早晨四点起来洗礼还是冷的受不了。现在屋里哪哪都有暖气,对我们回民来说,做礼拜方便很多,也舒服很 多。”
在天穆东苑采访的三天中,记者听到的都是村民对平房拆迁的赞和褒。但众所周知,拆迁问题对各地各级干部来说都是头痛的难题,尤其是在天穆村这样一个回民聚集地搞拆迁更不容易,那穆祥友带领下的村干部们又是如何做到让大多数村民满意的?
在天穆村改造规划之初,穆祥友就对班子成员立下“军令状”:“我们要把国家的钱管理好,几个亿的资金放在我们这儿,不能楼起来了,人倒了。我立志要把这个村改造好,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如今,透过穆祥友办公室的窗户向外远眺,能将天穆东苑一览无余。然而当两千多户村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时,穆祥友却依旧住在村委会旁边的老房子里。
“您怎么没有搬到天穆东苑住?”
“我要是搬进去,就是拿钱买的,老百姓也不信。干部们分完房,老百姓会半夜去丈量,看有没有多给面积。我们两委班子制订了八不准,捆在干部身上,埋入村民心中,用事实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为什么拿钱买也不行?”
“我在村里的房子已经卖了。我不能因为个人把大局给破坏了。这么多年,我们干到这种程度,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干部吃亏才能积累出威信。”
回汉一家,共享发展成果
2010 年,穆祥友再次荣誉加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面对荣誉,他依然质朴地说:“我就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干实事,把老百姓的事放在第一位。”
自1988 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穆祥友就把履行好代表职责看得非常重。农民向他反映的问题,不论大小,他都当成“事”来办。现在的天穆村,投资2亿元在铁东都市产业园建成的天穆分园,厂房面积达15.8 万平方米,成功引进台湾新宝电器有限公司、禹宏防水有限公司等35 家高新企业入驻;投资1500 万元建成的天穆骨科医院,在华北地区和香港、东南亚等地区都享有盛誉,而这些均来自穆祥友提出的代表建议。
如今,天穆村年生产总值超33 亿元,村集体收入达3000 多万元。村里有了钱,穆祥友又琢磨起如何让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更多地享受到发展成果。于是,村委会出台了全村实行奖学金、合作医疗、丧葬补贴、老年人过生日等村民福利制度。投入5000 余万元,为全村3600 名职工解决了养老保险;为没有享受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每月发放1050 元退休金,并以每年100元递增,使广大村民生活有了保障;每年拿出专款鼓励游泳队、冬泳队、村民秧歌队、摔跤队、花毽队、空竹队等民间组织参加各类运动比赛;为了让村民受到更好的教育,村里建起了民族幼儿园、民族小学、民族职业学校,特别是1996 年创建的民族职专已成为全国重点学校,培养的12 个民族2000 多名学子已播撒在全国多个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还走出了国门。天穆村清真南、北两寺是回族群众聚礼之处,历经600 年风雨已风化破损,为了修建好清真寺,穆祥友反复征询群众意见,多方筹措资金2000 多万元,使天穆村两座清真寺修缮一新,为回族群众提供了舒适的活动场所。特别是37 米高的北寺望月楼,成为天津地区穆斯林标志性建筑。
在天穆村工作的这40 多年中,成绩已然显而易见。穆祥友说自己也遇上过不少险滩和暗礁,但始终牢记人民的利益大如天,民族团结重如山。2003 年正值穆祥友在北京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美国突然向伊拉克发动战争,村里一些穆斯林村民准备游行声援伊拉克,为平息事态他连夜返津,积极做好劝说教育工作,及时制止了风波。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事件中,他又旗帜鲜明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教育民众跟党走,维护和发展了民族地区的好形势。
今年78 岁的汉族人尔少庭,对天穆村回汉和谐氛围有着深刻感受。“作为一个汉族人,我能在回民塑料器厂(天津市第二玻璃厂)工作46 年,当了20 多年的厂长,可见回民兄弟对我的尊重和信任。特别是在古尔邦节,回民宰的牛是不能给汉民吃的,但他们没把我当外人,邀我到清真寺去吃饭。我虽然不是回民,但我尊重他们的信仰,我自己从来没有在汉民饭馆和汉民家吃过一顿饭。”
“在天穆村,没有民族矛盾,但个体间的纠纷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引来难以预料的风波。”穆祥友回忆起过去的棘手之事虽然是轻描淡写,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惊心动魄。“2013 年的7 月29 日 正值回民的斋月,那天早晨,有人发现一个回民餐馆的门口挂着一个血淋淋的猪头。这对于回民来说是件很恶劣的事,很容易被一小部分人利用、放大成民族矛盾。 为了平息村民的怒气,我当天走访了当事人家里的所有亲属,最后又和当事人长谈,告诉他不要盲目听信各种谣言,要相信政府。在开斋的前两天,公安局公布了案 件结果,只是这个餐馆老板和一个汉民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其他问题。这类不尊重回民信仰的事情有大有小,我很多次都是独自去清真寺安抚数千的信教群众,有人 问我当着这么多情绪激动的人讲话,害怕不害怕他们会一时控制不住情绪而挨打?我不害怕!我处理的每一起矛盾既考虑到信教群众的利益,也考虑到政府的态度。 虽然不是每个人赞成我,但是大部分人都听我的话,支持我,这点让我很自豪。”
“对 于民族团结这个大问题,我从最微小的地方要求自己,比如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因为我面对的是回族群众,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穆祥友说,我把自己当作万 里长城的最后一道墙,长城千百年来都没有毁坏,我也必须在村子里立得住,站得稳。我要让老百姓看到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少数民族,让他们感受到民族宗教政策的 关爱,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可。
“穆 祥友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就是我给他填的表格,当时可没想到他会连续当选这么长时间。不过现在看来,这个人是选对了。用大白话来说,这个人不仅为活人 盖房子,而且还想办法扩大了回民公墓,为死去的人谋福利。”曾经的天穆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穆瑞波告诉记者,“穆祥友的所作所为,是把党的精神和温暖活生生地 传达给大伙儿。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穆祥友这样的干部。”
给村民注入“文武”的精气神
4 月11 日,陪同记者在天穆村采访的村书画协会秘书长王敬善告诉记者,在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上,天穆少儿游泳训练基地学员王长浩获得混合泳全能冠军、郎溪傲获得自由泳全能冠军。
提起天穆的游泳传统,就不得不说天穆村的又一位名人穆祥雄。1956 年,穆祥雄在一个小型表演赛上以1 分7 秒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同年,穆祥雄的200 米蛙泳成绩比获得墨尔本奥运会冠军的日本运动员还快0.6 秒。1958 年,在国际泳联限制游泳比赛中不准潜泳后,穆祥雄很快又再次战胜米那施金,创下新的世界纪录。1959 年,穆祥雄再以1 分11 秒3 第三次打破100 米蛙泳世界纪录。
2013 年春节前夕,穆祥友看望回族村民。摄影/王敬善
1959 年,著名导演谢添编导了我国第一部反映游泳运动员、教练员为国争光的故事影片《水上春秋》。该片上映后,“穆家军”便成了天穆村的一张新名片。1972 年,天穆村请运动健将罗金龙负责组建游泳队。1974 年,北辰区教育局与天穆村联建游泳池,设25 米长泳道6 条。1990 年1 月1 日,穆祥友发起组建冬泳队,并在国家体委冬泳协会注册,其中年龄最大的77 岁,最小的年仅9 岁。1991 年,穆祥友的建议得到回应,天穆村建了室内游泳馆。1995 年、1997 年,天穆冬泳队分别参加全国第一、三届冬泳比赛,有12 名运动员获11 块奖牌。
“我没有从事过专业的体育训练,但坚持冬泳已经十几个年头了。现在我每天坚持游3000 米,并逐渐递增到15000 米。”68 岁的穆祥友告诉记者,“体育运动对个人来讲既可以强身健体,也磨炼意志;对国家来讲不但可以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能增强民族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我希望天穆人可以在游泳的过程中,把拼搏精神传承下去。”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天穆村村民穆怀玉今年52周岁,由于患上严重的类风湿病,除去求医问药外有十多年没有正式出过家门,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我36 岁就躺在了床上,不要说提高生活质量,就是喝水都十分费劲。5 年半前,我练习写毛笔字时,当时手指头都不能打弯,没想到练到今天,虽然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但至少我能坐起来了。去年我一共出门44 次,第一次参加村书画协会组织的活动,就获得了协会颁给我的优秀奖,之后又在北辰区级的书画展上获奖。通过写字,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心情变得愉快,人的精神不再颓废。”
“这 些年我们举办了全市青少年中国式摔跤锦标赛、民族书画摄影展、天穆古尔邦文化节等活动,使得天穆村人在富起来之后,精神没有涣散。”穆祥友说,体育和文化 是我们这个村的灵魂和血脉,天穆村意在形成三种文化:第一是运河文化,天穆背靠北运河,祖祖辈辈都是用船的,我们要让后人知道运河文化。第二是民族文化, 把清真南寺、清真北寺这条街打造成民族食品街,把全国的名特优产品引进来,成为京津两地民族食品文化的平台。第三是体育文化,不仅把游泳传统发扬光大,还 要发展摔跤队、花毽队、武术队等。
“我 最大的梦想是让所有的村民都住上新居,生活富足,估摸着再有三年天穆西苑小区就能盖好,就能帮助每一户村民实现‘新居梦’。到那时候无论是村委会书记,还 是全国人大代表,我都打算退下来,把天穆村的事业交给年轻人。”这是穆祥友第一次对外界透露他对未来的想法,更总结了过往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40多年的村支书生涯,“作为党的干部和人大代表,做到了工作有重量,人格有力量。”(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