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人才 > 人才研究与思考 > 正文
如何看待“笔尖上的人才”?
时间:2014-08-04 11:14:40  来源:   作者:  网站首页     

 人民日报今日谈曾刊登一篇名为《实干永远最重要》的文章,点出了时下在地方和部门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会说会写的干部吃香,埋头干事的反而不受重视,并点出该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形式主义的泛滥。hBf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古之幕僚刀笔吏,今之秘书智囊团。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干革命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如今,虽然党的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有了一些变化,但文字表达能力,仍然是党对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确实,不管是制定工作方案,还是撰写各种汇报和总结,都需要依靠一定的写作功底。一篇好的材料,不但会为工作增色不少,甚至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hBf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笔杆子”为何“走俏”,笔者认为,具体原因有三:一是数量较少,培养不易。由于文字工作本就是一件非常清苦单调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兴趣,而即便有了天赋和兴趣,要将之培养成一个成熟的“笔杆子”,也需要历练一段时间。因此,就每个机关部门来说,真正的“笔杆子”往往就是那么寥寥数人,这就导致了“才”到用时方恨少,供需不平衡,自然就会成为各个地方和部门争抢的“香馍馍”;二是工作枯燥,任务较重。写作型人才虽然看起来只是坐在机关办公室,敲敲键盘、动动笔,但却实打实的是个脑力活。写材料不比做业务工作,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工作就能完成。写材料的人虽然并未亲力亲为,但却必须见多识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路。有时候材料追的紧,还要熬更守夜,查阅资料。而为了达到领导的要求,一篇材料往往需要修改多次,大到文章架构,下到语句措辞,均需殚精竭虑,精益求精;三是要求提高,压力较大。虽然党内材料种类繁多,但俗话说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再难写的文章,有了无数前人的实践摸索,也自成套路。于是,各种各样的万能模板应运而生。但随着对文字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写材料不仅成了一项任务,还成了一种水平的体现。千篇一律的材料,领导不爱看,上级也认为是一种敷衍。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一个单位或部门文字材料质量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代表着其机关水平。这就导致了“笔杆子”们在写材料之时,通常需要绞尽脑汁,推陈出新。hBf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物以稀为贵,重视“笔杆子”式人才,本身并没有错,很多时候,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宣传工作的落实,都需要文件和材料来实现。一个政治素质高、写作能力强的人才,不仅充当着领导的参谋助手,也扮演着上下级交流沟通的“纽带”,更是群众了解单位或部门实际工作的“窗口”。但凡事有度,为“笔杆子”是从的人才观念,无疑是“跑偏”了。hBf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就如《实干永远最重要》一文中所说,某些单位或者部门习惯“从文件到文件,从材料到材料”,甚至醉心于妙笔生花、文过饰非。确实,“笔尖上的人才”就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好,自然是为工作锦上添花。用的不好,就会成为形式主义的“帮凶”,掩盖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不足。而另一方面,只重视“笔杆子”人才,也会打击事务型人才的积极性,认为实干不如“笔杆”。更易让写作能力较强的人产生骄傲情绪,从而作风漂浮,坐不住身、静不下心。hBf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人才本就不分好坏,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管是“笔尖上的人才”还是“脚尖上的人才”,只要找准正确的方式和途径,利用自身特长为党和人民出力,就都是好的人才。而作为单位或部门,也大可不必将能说会写当做选用人才的最重要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能说会写虽然并未动手,但也离不开一个“实”字。写材料不能陷入文牍主义和闭门造车中,而是应在小心求证、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力求写出最真实最客观的材料,如此,才是“笔尖上的人才”应当发挥的真正效用。hBf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作者系重庆市忠县大学生村官)hBf中国出版传媒网_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综合性门户网站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