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机“异常接近”、中国军费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今年以来,安倍在各种问题各种场合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5月份,安倍公然在北约理事会会上声称,“中国多次试图改变东海和南海现状,并正在成为地区不稳定因素”;6月份,安倍又在G7峰会上鼓动点名批评中国。
安倍搬弄是非、捏造事实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目的,无非是想为其修宪扩军找借口。更深一层,安倍亦想借此来塑造日本“新形象”。
在今年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安倍就迫不及待地勾画了这样一幅场景:在亚太地区,日本可以“制衡”日益崛起的中国。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更是直言,“复兴的日本将在亚洲采取更加坚定的领导角色,制衡中国的力量,谋求让东京成为该地区国家的领导者”。
想成为亚洲地区的领导角色,直白地吐露了安倍的野心。正是在这种欲念的推动下,安倍大力推行“俯瞰地球仪外交”,四处游说、许诺、拉拢,尤其是在亚洲地区试图确立外交主导地位,构筑起一个对华“包围圈”。
针对日本一些政客蓄意制造“中国威胁论”的技俩,中方今年以来已多次批驳。中方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日本执政当局一方面在历史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一方面在军事安全领域采取前所未有的举措,使日本军事安全政策出现重大变化。人们不能不质疑日本是否要改变战后长期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
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篇文章这样说道,高喊“摆脱战后体制”却参拜靖国神社的安倍秉持着一种倒退的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中,为了和“普通国家”比肩,在对外政策上想要扩大自卫队活动范围的外务及防卫官僚的某种“国际主义”,也和安倍的民族主义结合在了一起。但是,没有比民族主义和军事力量的结合更危险的东西了。如果没有明智的外交,那么任何军备都无法保护日本。
明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而安倍正在推动日本向否定侵略历史,架空和平宪法,回归“强兵”的道路上疾走。安倍及其追随者的“狂躁”将会给日本及国际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不得不令人担忧。
(原标题:年中策划之安倍狂躁症:修宪扩军一意孤行引众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