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正在紧锣密鼓,但是效果还不咋地。两会上又议论了一阵子,但是远没有你去年那么热闹,委员代表的热情也不再那么群情激奋。只有总理面对记者的追问,仍然振臂高呼,要负责到底!
两会后,其实两会上,也没有听到多少各地省长、市长关于调控楼市的声音。看来地方当局真是不情愿呀,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贯彻新国八条的实施细则,也出台了一些限购令,但是真正贯彻起来却显得有点环顾左右。
虽然有些新盘低价入市、打折销售,但开发商方面的观望等待情绪依然占主流。购房人伺机出手的倾向依然比较强烈,对调控的悲观情绪有点蔓延的倾向。上海某楼盘仅仅降价10%就招来不少购房人排队,这也成为一些人判断购房刚性的理由。
什么是刚性需求?我不太相信上海这些购房人都是自住需求,更不可能都是购买第一套房?他们依然是根据房价会涨的判断出手购房的,以为是占了便宜。只有那些涨多高都要买,降多低也要买的真正自住者购房,才是刚性需求。这种基于涨跌判断的购房行为不是购房刚性,虽然看起来像是刚性。
最近的市场上,反应相对平静,关于房价涨跌的争论也不多了。这主要是中央政府的目标已经很明确,再提出房价上涨的观点,就有点反动了。但是,暗流涌动一直存在。
今天潘石屹就报道,聂梅生会长说,8年来一共出台了40多个中央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无非就那么几个“药方”换着用。要真正起作用只有一着,那就是“土地财政”,但不敢用。这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一个能起作用,但是又不敢用。这不又要失败了吗?
已经转向微博的任志强前几天又发了篇大作,质问“商品房价格有管的理由吗?”商品房价格不是民生。商品房从来不是面对穷人的又何来保民生可谈。鼓励小户型,普通商品房最多也就是帮助中等收入家庭罢了。谁是中等收入?部长、市长算不算中等收入?但是已经有多位领导在不同场合表示自己买不起房。月薪万元的白领、企业高管算不算中等收入?顺便问一下,华远作为一个效益好的地产公司,是不是大部分员工都能买得起房?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各城市人民政府要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如今,期限将至,多个城市的房价目标涨幅与当地GDP增幅等挂钩,多城市目标涨幅10%左右。现在出台的这个目标是在让人费解。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韩世同表示,“这不是从控制目标变成了涨价目标了吗?现在如果每一个城市都将该目标制定在10%左右,必然会形成一个房价要上涨的心理预期,打破本来已经出现了房价步入稳定或下跌的态势。”人们不能不问,接近去年房价年均增长幅度的标准,10%的价格上涨空间究竟是“限价标准”还是“涨价标准”?
即使是上涨,10%的增速是不是也太快了点?按照北京房价3.5万/平米算,每年涨3500元/平米,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就要增加35万元的费用。而北京的工资月年薪4万元,即使也上涨10%,总涨幅每年才有4000元。这种收入差距怎么承担房价上涨的压力?
其实,目前中央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已经不仅仅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更提出让房价回到合理水平的目标。因此,限制涨幅只是房地产调控初期的想法,让一些城市的房价出现理性回调才是调控的根本。